編者的話寫不出來,似乎還是罵罵貿協最有靈感。反正,也沒罵錯~
坦白說,每年都笑一次也會累,難道不能辦好一點讓大家都省事嗎?!
真的是夠啦~~~
「國際盛會」不是自己喊的
「國際盛會」,似乎成為近年來許多展覽會均勢必加上的一個前置冠詞或形容詞,不過,坦白說,「國際盛會」實在不是自己喊出來就算數的,就像人的漂亮、可愛與否,也要別人深有同感才有意義。「自得其樂」的吶喊,喊到聲嘶力竭,也只是沒有意義的虛耗體力。
以資通訊產業的展覽活動而言,CommunicAsia算是近年來表現相對不錯的案例。回顧一九七九年於新加坡君悅會議中心首次舉辦時,還只是一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中型展覽會,只有兩百一十九家參展廠商。但當CommunicAsia滿二十週年之時,全球參展企業數首度突破千家。時至今日,二○○九年正是其三十週年,更早已成為許多國際企業進入亞洲市場的首選之地,許多新產品、新技術均選擇當地做為首波登場發表之處。
相對來看,台灣相似的展覽會,辦得又是如何?二○○八年十二月時,辦了一場展前國際記者會;但不知是否覺得當時時間太早,四月份又有一場展前國際記者會。展前國際記者會當然有其必要,只是,為什麼相似性質的活動卻辦了兩場?期間的規劃思考模式,難免令人好奇。尤其,二○○八年的活動,雖然要求記者必須預先上網註冊,但卻有不少記者並未接獲這樣的訊息;二○○九年,在三月底發出希望記者事前上網登錄的通知,但不知今年會有多少記者沒收到?更重要的是,一場關乎「資通訊」領域的活動,相關領域卻有不少記者沒收到通知;甚至,去年更曾發生是否預先上網登錄幾乎沒什麼差別,因為即使先上網登錄了,或許由於大會內部協調與溝通問題,國內、外記者均曾發生無法在現場取得相關採訪證,並被要求須提供護照、工作證、相關文件來「證明」自己的身份,而現場工作人員(或許是工讀生),或許受囿於語言問題,無法完善處理整個過程。或是僵在當場,或是重填資料,那預先上網登錄的目的或意義到底是什麼?
至於會場的餐飲、交通問題,更不知是否今年又要感念主辦單位的用心,提供國內、外參展廠商、工作人員、採訪媒體等等,一個重溫排隊排長龍的機會。近兩年,愈是這個展會接近之際,這種年復一年的事件總會成為同業間茶餘飯後的話題,每年都在猜想今年會不會重新上演一次。相信這應該不會是主辦單位的初衷,也希望留給業界相關人士更好的印象,甚至成為許多創新技術、產品登場問世的全球首波揭櫫之地。同時,在不景氣之際,廠商若本身行銷預算不足,也希望透過國際展會接觸更多國際買家,或是透過國內、外媒體推廣自己的產品,畢竟即使是國內媒體也可能會在多波通路或與國外媒體合作的情況下,增加海外曝光機會,曝光期更長也更有效。但是,國際展會不是自己說的就算,很多或許不是展會本身的事,卻可能反而對人們的印象分數有更深入之影響。
謎之聲:基本上,這就叫做 笑你我也是千百萬個不願意。如果你經過這麼多年還是要讓人笑,那到底是誰的問題咧?!這裏還沒再唸一次新聞室跟防賊似的,沒名串不准進去、換過證卻沒帶證就自己去搶外場公用電腦;即使天降恩寵願意放行,進去之後,USB會中毒--話說,兩、三個甚至三、四個管門禁,為何電腦有問題的時候,一個人也看不到啊?!--。即使僥幸逃過中毒,跟展會同時間關門下班,是要國外記者去哪寫稿啊?!到底要不要人家來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