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產業瞭望-太陽光電泡沫化?
風險機會環環扣 有人歡樂有人愁
http://www.digitimes.com.tw/n/article.asp?id=0000061210_B7W0ZF3SHC0D1RR1NVH2K
 
黃女瑛/電子時報 2007/08/08
 

 在台灣太陽光電領域具有極高聲譽的茂迪總經理左元淮,因為2個月前股東會的一席未來太陽光電產業將面臨「泡沫化」的詮釋,被部分電子媒體作為近期太陽能類股表現不佳的理由,使得茂迪急著滅火;其實泡沫化的問題確實應防微杜漸,當下尤應將太陽能類股重新審查一番,看這些類股中真正因太陽能產品而產生營收或獲利貢獻到底有多少,未來的實現率如何,更是目前重要議題。
 
缺料延緩其它問題發生時間 多數人難警覺泡沬化的形成
 
由於多晶矽料源缺乏,使得太陽光電成長受限,也導致產業泡沫化問題的爆發時間延後,因為很多問題都是用「錢」可以解決的,而現在募資最具優勢的產業之一就是太陽光電業,因為整個產業的發展與環境保護及能源相關連,未來產業的發展前景確實是一片光明。
 
而在太陽光電產業深耕20年以上的左元淮早在1~2年前就透露出這個危機,這才是他所詮釋「泡沫化」的真意,這些問題容易在不久的將來,因為料源問題解決而快速曝露出來,而泡沫化的現象,又最容易在產業新加入者身上爆發,因其切入時間較晚,不論在取料、技術競爭或資金取得上相對辛苦。
 
其實太陽光電每個環節都存在未來發展的風險,這些可能發生的因素會影響所有的太陽能產業,而危機與轉機有時僅一線之間,這也是必須要考量的。
各個產業供應鏈環節都存在暗礁 是機會也是危機
 
從多晶矽料源的領域來看,因為供不應求問題,使料源價格居高不下,這個環節的獲利率一直維持最高的水位,同樣也吸引許多新加入者的投入,由於該領域資本支出及技術門檻高,所以許多號稱有技術的新加入者,不斷向下游矽晶圓、太陽能電池或模組廠吸金來共同投入,但這些新加入者到底有無能力量產多晶矽?這個疑問目前深植許多業者心中。試想,一旦投資到體質不良的新料源廠,這些下游投資者未來的資金壓力必是一大問題。
 
如果多數新加入者都成功量產,那麼很快的料源供過於求問題將浮現,殺價及獲利下滑導致生存受考驗,是可預見的問題,相對的,老字號料源供應商因為綁了許多長期供貨合約,再加上在這幾年受惠於料源供不應求,銀彈充裕,即使面臨供過於求的問題,仍是比新加入者來得有優勢。
 
但支持這些老字號料源廠荷包的,就是下游這些喜孜孜取得長期供料合約的業者,一旦市場料源過度充裕,市場價格下滑快速,這些業者將來就可能被這些長期的「賣身契」壓的喘不過氣,若再加上本身沒有競爭優勢或各方面體質不佳,在料源充裕後,產品降價速度加快及競爭激烈度提升,很容易就變成蠟燭兩頭燒,難以存活下去。
 
薄膜太陽能   風險深不可測
 
許多太陽光電的新加入者因為考量到多晶矽料源缺乏問題,因而投入薄膜太陽能領域,以跳脫這個問題,這些新加入者在2006年開始明顯投入,同樣也引起許多投資人的青睞,不過,平心而論,多數人只把薄膜歸類為太陽能類股,並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其市場未來的發展性與目前當紅的結晶矽太陽能市場有十分大的差異性,所以薄膜太陽能漸有「減水會結凍」的氣勢。
 
其實薄膜產品多數來說成熟度仍不足,除了轉換率仍過低,使得可利用性受限外,設備仍未一統化,未來在大量量產或不斷提升轉換率的前題下,仍然存在很多的變數,這關係到所選擇投資的設備是否正確,及投資報酬何時回收等問題。
 
再者,薄膜太陽能產品種類繁多,由諸多製程、料材所生產出來各類薄膜產品,各具特色也各具量產及發展限制,未來到底是由哪些產品來作為薄膜產品的最佳代言人,至今看來似乎仍未出爐,所以許多人選擇不同的薄膜種類投入,其實也意謂著,未來會有人因為投入方向錯誤,而限於薄膜產品的小眾市場,使發展空間受限的危機,有些則被指名,難以預估其何時會走出「實驗室或小量試產」階段。
 
被歸類為太陽光電類股 太陽能產品是不是該有貢獻度?
 
料源的缺乏為許多業者創造機會,也將許多的問題隱藏,包括資金運作不良、技術基礎不良、經營者心態不良、經營結構不良等體質結構問題;導致只要沾上太陽能類股股價就大漲,在相關類股股價表現不佳時,這類「泡沬化」的議題才被拿出來檢討,不過仔細想想,與其討論不久將來可能發展的「泡沫化」問題,不如從相關類股中的「實際貢獻度」議題來探討。
 
被歸類為「太陽能類股」的廠商如雨後春筍般的加入,從有意投入上游料源、矽晶圓廠、太陽能電池廠、模組廠及系統廠或者是薄膜領域的,只要沾上邊而且又公開發行或已上巿櫃的都被叫作太陽能類股。
 
但想想被歸類於該類股中的部分業者中,實際營收或獲利受惠於太陽能的並不多,有些誇張的是實際貢獻度「掛零」已經好久了,未來的貢獻度看似遙遙無期,但股價卻跟著其它有實戰績效的相關類股水漲船高,同為產業的人摸不著頭緒,業外人士倒是津津樂道。
 
有些雖然透過轉投資布局,但因為轉投資公司的不透明化,讓外界摸不著邊,導致除了夢還添加了神祕色彩,股價跟著漲翻天,目標價幾乎是所有法人及記者都聽過,但到底有沒有在做,得讓這些當事人捫心自問,不過,許多太陽能業者私底下就進度如何?經營團隊的技術為何?未來藍圖的規劃為何?還有如何因應缺料的問題?全然無答案,所以被多數同業私底下稱這種叫作「題材勝於實際投入運作」的公司。
 
在泡沫化之前,有些是連「實際績效」都擠不出來的相關類股,有些則是透過料源買賣等貿易方式「創造」相關實績,相信這些公司更值得多數人詳細評估其未來在該產業是不是真的有發展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 的頭像
    E.L.

    E.L.的部落格

    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